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越地独特的文明印记和文化符号,在中国历史和文物图景上构建了重要的一环。不仅在浙江当地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宝藏,更是流布全国甚至远及世界各地,印下深浅不同的标识。

9月20日,“越颂——中华文物中的浙江传奇”展览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开展,并持续至11月30日。展览选取了全国各地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浙江元素文物共同展出,有来自40家考古文博机构收藏的总计148件(组)文物,让观众一睹中华文物中的浙江传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玉琮是良渚玉礼器系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实体。在良渚文化同时期,玉琮就扩散到长江、珠江和黄河下游广袤的区域。良渚文化衰落后,玉琮的扩散几乎遍及了大半个中国,以不同形态在各地的玉器手工业体系中延续发展,表现出强大生命力。

展览展出了广东韶关曲江马坝石峡遗址出土的玉琮,石峡文化玉琮是目前新石器时代玉琮的最南发现。

(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广东韶关曲江马坝石峡遗址出土。 广东省博物馆藏)

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三号祭祀坑考古新发现的神树纹玉琮,将三星堆人本土精神信仰世界中极为重要的神树纹,刻画在外来器型的玉琮上,表明了不同文化信仰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商神树纹玉琮,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三号祭祀坑出土。 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汉代以后的琮式器,最具代表性的是宋代仿古器物中的琮瓶。展览集中展出了四川彭州工业大道窖藏、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的宋代铜、瓷、石各种材质的琮瓶,各类琮瓶的流行表明玉琮外方内圆、中正古雅的形制仍然得到广泛的认同,也渐渐从政治教化功用的礼器转变为寄情遣性的清玩之器。

(南宋龙泉窑青瓷琮式瓶,1991年四川遂宁南宋金鱼村窖藏出土。 遂宁市博物馆藏)

春秋战国时期的越人以精勤耕战的文化品格和杰出的铸剑技术闻名于世。悍勇坚韧、逆境图强的性格,凝聚山川精华和铸剑师的高超技艺,铸成了灿若列星的越王剑。越王剑以其突出的历史与工艺价值,不仅见证了越国的兴盛与衰亡,也成为显示越人绝世才智与精湛工艺的不朽代表。

(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局部。 浙江省博物馆藏)

本次展览除了展出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越王者旨於睗剑外,选取楚墓中出土越王剑四把,年代跨越者旨於睗至不光数代越王。其中湖北荆门子陵岗楚墓出土的越王州句剑,和河南周口淮阳王店乡南白楼出土越王剑,为首次在浙江展出。

(战国越王州句剑,局部,1987年湖北荆门子陵岗36号楚墓出土。 荆门市博物馆藏)

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制瓷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手工业,展现出蓬勃的生机,进入越窑青瓷生产的第一个高峰期。三国西晋时期越窑产品胎釉质量高超,装饰题材多样,器物种类异常丰富。展出的安徽马鞍山朱然家族墓出土体型硕大的青瓷羊是三国西晋越窑生产鼎盛时期的代表作。

(三国吴青瓷羊,1996年安徽马鞍山朱然家族墓出土。 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藏)

狮形器是三国西晋时期越窑青瓷器中传播地域广泛的代表性器物。以狮子为原型的辟邪等神兽形象出现在各类器物上,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展览展出了浙江、安徽、湖北、山东等地的各类高低背筒狮形器和胡人骑狮俑。

(西晋青瓷胡人骑狮俑,1956年湖北武汉武昌钵孟山322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院藏)

九世纪中期至十世纪中期,随着匣钵装烧技术的运用和对器型、釉色的成熟控制,代表唐宋越窑烧制水平最高技艺的秘色瓷,在慈溪上林湖窑址群中生产。秘色瓷器也是外交活动中重要的进贡物品。北宋和辽境内出土的精美秘色瓷器,反映了吴越、宋、辽间的官方交往和贸易关系。展览展出辽会同五年(942)耶律羽之墓、辽统和十一年(993)萧贵妃墓、辽开泰七年(1018)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精美秘色瓷器。

(越窑青瓷摩羯纹盆,2015年内蒙古多伦县小王力沟辽统和十一年(993)萧贵妃墓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五代时期,地处东南一隅、踞两浙立国的吴越地方政权,保境安民,佛法昌盛,有“东南佛国”之誉。末代吴越国王钱俶笃信佛教,以金铜精钢各铸八万四千塔瘗藏佛经。

雷峰塔是钱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而建的舍利塔。雷峰塔塔心室中央砖砌地宫内的铁函中,出土了供奉“佛螺髻发”的银阿育王塔;塔身发现了形制相同的银阿育王塔,塔内放置供奉舍利的金瓶。

(五代吴越国鎏金银阿育王塔,2000年浙江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北宋鎏金七宝阿育王银塔及木胎,2008年江苏南京秦淮区宝塔顶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长干寺地宫出土。 南京市博物馆藏)

此外,“商品·贸易”篇展示了在宋元时期城市规模扩大、商品经济发展、海外贸易兴盛的背景下,宋代湖州镜、温州漆器、宋元龙泉窑瓷器在全国及海外的风靡和流通等。

关键词: 阿育王塔 越窑青瓷 新石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