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视觉中国
11月29日晚,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准备发射,中国航空史上再次迎来璀璨的一笔。
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登天之路上的一个个里程碑背后,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浩瀚星空的渴望和探索。伴随着“问天”飞天、“嫦娥”揽月、“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羲和”逐日、“悟空”“慧眼”出征、“天和”“问天”“梦天”依次就位,置身于这场激越的航天梦,浙江人可以很骄傲地说一句:我们对航天事业的热爱超越时空、亘古不变。
(资料图片)
爱上天 能上天
浙江人爱“上天”,可不是说说的,从几个“第一”可见一斑。
“中国民间航天教育第一人”,产生在浙江。在嘉兴平湖独山港镇,71岁的女教师姚爱英,30年如一日带着学生们“不追歌星追科星”,在当地厚植航天文化,播撒科学种子。她被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表彰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
在姚爱英的努力下,平湖与远在北京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牵了手,一封封信件在他们之间往来。杨利伟、梁思礼等几十位航天人都曾走进乡村校园。这段情谊,还促成了一家“国字号”综合性航天科普馆——中国航天科普馆坐落在平湖。
国内第一张民营运载火箭发射许可证,诞生在浙江。坐落于湖州隐秘山谷中的蓝箭航天,是国内最早取得行业全部准入资质的民营火箭企业。更牛的是,蓝箭自主研发“朱雀一号”是中国第一枚具有入轨能力的民营运载火箭。虽然最后遗憾“折翅”,但“朱雀二号”已经整装待发,再次向浩渺苍穹发起冲击。
早在5年前,蓝箭航天与丹麦Gomspace公司在杭州签订了火箭发射服务协议,这是国内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承接的第一笔国际市场商业火箭发射服务的订单。蓝箭航天的成功,为中国民营航天“打了样”,让浙江更有底气去培育发展商业航天。
还有传说中的“世界航天第一人”,讲的就是元末明初一位浙江金华婺城人万户的故事。为了纪念这位“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火山命名为“万户山”。直到今天,因为奇思妙想而走红的浙江人还有无数。安吉的“90后”科学老师王印带领学生们研制水火箭,用塑料瓶做出各种类型火箭在全网爆火,被网友称赞为“人均航天不是梦”。
图源:视觉中国
放卫星 造火箭
浙江民企酷爱“追星”,这是企业界公开的秘密。
12年前,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放言,“不断探索与加快探索太空世界与宇宙未来。”
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度被认为“不务正业”的举动,居然在12年后成为现实——今年6月2日,“吉利未来出行星座”首轨九星成功发射。
为了“追星”,吉利在杭州成立了一家航天科技公司时空道宇,李书福亲自担任董事长。不仅研发商业卫星,还要打造太空车联网。通过太空车联网,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厘米级的高精度定位服务,助力车辆云管理、车路协同、自动驾驶、自动泊车、低空出行等。这一切,并非心血来潮,而更彰显了浙江民企敢于突破性布局和前瞻性投入。
“放卫星”之外,浙江人更爱“造火箭”。原因很简单,一般来说,一个小卫星造价才几十万美元,飞一次却要几千万美元,这让很多民营企业看到了市场机遇。
中国首枚民营运载火箭“朱雀一号”的制造基地在湖州,为什么选择这里?蓝箭航天CEO张昌武解释说,浙江制造业发达,本土及周边有大量与航天配套的产业链布局,能够充分满足航天火箭生产组装对配套环境的需求。
发动机是火箭的核心部件,国内推力最大真空型液氧甲烷发动机就诞生于浙江。今年10月,蓝箭航天“天鹊”真空型液氧甲烷发动机(TQ-15A)在湖州成功完成首次全系统热试车,这个发动机具备三次起动能力,大幅提高火箭发射任务的实用性。
无独有偶,在宁波也有一家民营企业——宁波天擎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研发固体运载火箭和航天发动机,在宁波前湾新区拥有上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
这些年,宁波在航天领域积极布局相关产业,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如卫星运营、卫星应用、配套产业等。其中,最受外界关注的就是宁波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当前,中国已有4个火箭发射场,酒泉、太原、西昌、文昌发射场都承担着国家航天发展计划和军事发射任务,而位于宁波象山的航天发射场主要负责国内私营航天公司的商业发射。之所以选址在象山,因为这里处于北纬30度,满足了发射场建造时对低纬度的需求,还有一个因素是浙江拥有相对成熟的电子、航天零部件等相关配套产业。
在商业航空领域,浙江民企敢为天下先,敢闯无人区。
图源:视觉中国
带上天 种下地
带有DNA印记的智齿越过卡门线在失重空间里旋转,人类精子穿过大气层尝试培育“太空宝宝”……送东西上太空,是人类行为学里浪漫的外延。
1957年,一条名为莱卡的狗从莫斯科的街道上被带走,成为第一个绕地球飞行的动物;1977年,一张有着55种语言问候的黄金唱片,向宇宙发出了地球的声音;2016年,英国人把一个土豆肉馅的馅饼送上天,真正实现了一把“天上掉馅饼”……多年来,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从未停歇过,也向太空发送了太多想象不到的物件。
是不是很好奇,浙江人干过什么?早在1992年,浙江省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就将一批常规糯稻“ZR9”的种子放置于高空气球的吊篮中,让它们在30多公里的高空“遨游”了8小时。后来,这批浙江种子经数代筛选、测试,育成了“航育一号”的新品种,这也是国内采用空间诱变技术育成的第一个水稻新品种。
或许有一天,我们去菜场还价三毛买来炒肉的青椒,很可能也上过太空。除了常规的水稻蔬菜,伴随航天器一起遨游,浙江人送上天的“特产”可不少——2003年送鸠坑茶种,2005年送石斛和灵芝,2012年送萝卜榨菜,2016年送杜鹃花,今年则是中药黄精。
上天只是第一步,种在地里长出果实才是真本事。“太空育种”是通过宇宙特殊环境来诱使种子产生变异,从而培育出更理想的新品种。遨游一圈的种子会经历一代代的筛选与淘汰,至少经历多代之后,在确定各方面都无毒无害后,才能进入到大规模的种植过程,这需要一个漫长的等待期。
既然这么难,浙江人为什么还热衷此事?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和为什么人类要上天是一样的——把浪漫变成柴米油盐,或许不会解决任何迫在眉睫的问题,但它将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全新视角,让我们着眼于更广阔的空间,而不是拘泥眼下。
事实上,浙江人从不缺乏想象力,网易曾送声音上天,每一颗星星播放你心底柔软的故事;浙江大学曾送干细胞实验单元上天,研究太空环境对机体产生的影响机制……
人类文明的诞生不是源自第一次用双腿走路,而是源自第一次因为好奇而抬头仰望星空的瞬间,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五号,我们始终记得这个和星星的约定。
或许,当智人走出东非草原,在星空指引下向新大陆迁徙开始,那广袤深邃的太空,对人类的吸引力就已经刻进了DNA。好奇的浙江人,见证和承载了诸多人类逐梦航天的脚步。
毕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种高级到没朋友的乐趣,谁不想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