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抗联的历史_抗联从此过14年白山黑水大家在熟悉不过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那你知道抗联的历史_抗联从此过14年白山黑水吗?快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此后14年的漫长岁月里,东北抗日联军外无援军,内无有效的装备和给养供给,并长时间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完全是独立奋战。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从1932年至1940年,东北抗日武装依然做到平均每天打击日军52次,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经营”东北的庞大计划,反倒成了套在他们脖子上的一条绞索,成了10余万日军的坟墓。
如今,在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中,还陈列着一幅摄于茫茫林海中的照片,树干上,抗联将士深深地刻下了“抗联从此过 子孙不断头”的标语。
(相关资料图)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7周年纪念日之际,黑龙江网将推出系列专题报道《抗联从此过》,通过带领读者走近那些抗联遗迹,回顾那段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英勇斗争,重温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东北抗联精神,让东北抗联精神在新时代历久弥新、薪火相传。
1931年9月18日,星期五。
夜里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为中国军队所为,进而攻占北大营。
北大营是张学良东北军的精锐所在,当时尚有驻军七千人左右,但由于张学良贯彻“不抵抗政策”,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就被七八百人的日军攻破。
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4个月零18天后,东北彻底沦陷。
此后的14年是血色的14年。如果说中国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进行的抗日战争是一部伟大而壮丽的史诗,那么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就是这部史诗中最令人动容的篇章之一。其范围之深广、历时之漫长、力量之悬殊、场面之惨烈、灾难之深重,在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
抗联从此过,却为我们留下了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丰碑——东北抗联精神。
如今,在东北抗联博物馆内,依旧保存着许多东北抗联战士的遗物,在它们身上,时间仿佛凝固了。那是小兴安岭冬风的呼号,是战士临死前不肯放松的手,是一份不知未来如何却始终抱有的期待。
破旧的手枪或许早已无法上膛,但你且仔细听——
分明有一声枪响。
资料图 1931年9月18日,北大营被日军炸成断壁残垣
东北人民向来是敢于进行反帝斗争的,炮火和侵略压不垮他们的脊梁,更击不毁他们的意志。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很快占领沈阳、长春、吉林等大中城市,东北3000万同胞陷于日本殖民统治的水深火热之中。日伪统治阶级为了奴役东北人民,在政治上实行惨无人道的法西斯统治,在经济上进行敲骨吸髓的掠夺,在文化上实行奴化教育,在军事上疯狂镇压风起云涌的抗日斗争,使东北人民陷入了暗无天日的苦难深渊。
资料图 日本侵略者的奴化教育
种种残酷的暴行,激起了东北人民无比的愤怒和强烈的反抗。
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推动和领导下,不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国民党爱国官兵,还是广大工人、农民、学生和知识分子,以及地方官吏、士绅和绿林队伍等,都纷纷组织起各种形式的抗日义勇军。从1932年初开始,先后创建了十几支反日游击队,仅半年时间就发展到30余万人,活动遍及百余县,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有力的抗击。
然而,当时的东北抗日义勇军虽然在数量上多于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但军事和武器装备极为落后,力量相差悬殊。除了一部分举旗抗日的原东北军队伍有一般武器装备外,其他各义勇军的武器大多来自民间,十分陈旧。甚至有许多队伍以原始的大刀、长矛为武器,弹药严重缺乏。
因此,东北义勇军只存在短短的两年多就解体了,但是他们却拉开了东北抗战的伟大序幕。
资料图 入侵长春的关东军大肆抢掠
1933年1月26日,东北各地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信”精神,在各地反日游击队的基础上,相继改编组建了东北人民革命军。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东北人民革命军广大指战员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攻克日伪军占领的十余个城镇,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讨伐”,不断得到发展壮大。至1936年春,东北人民革命军已发展到1万余人,游击区扩大到60余县,使东北的抗日游击战争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在严酷的斗争过程中,白山黑水间涌现出了以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魏拯民、王德泰、李延平、夏云杰、陈荣久、汪雅臣、冷云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东北广大军民拥有万死不辞、一往无前的战斗意志,忠贞刚烈、威武不屈的优秀品质,才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
东北抗联博物馆浮雕《爱国守土》、《团结御侮》、《浴血奋战》
为全面反映东北抗联十四年艰辛历程,还原东北抗联真实形象,弘扬抗联精神,黑龙江省革命博物馆进行了改扩建,并于2009年2月正式更名为东北抗联博物馆,与东北烈士纪念馆合署办公。
2015年8月1日,东北抗联博物馆正式推出《抗战十四年——东北抗日联军历史陈列》展,并开放至今。328件文物、488张珍贵历史照片、69本文献资料、24件艺术品和8处场景打造,将14年的光阴浓缩进这2233平方米的展厅中。
抗联各军文物展品
这当中,包括抗联第七军指战员使用的轻机枪、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参谋处印鉴、抗联教导旅使用的电台、伪满洲国农业移民入植图等重点文物。还有中共中央对东北抗联的指示性文件、文献;苏联红军出兵东北的武器装备和军用仪器;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陶瓷细菌炸弹壳等多方面实物。
抗联七军使用的轻机枪
针对该主题展览的特点,东北烈士纪念馆馆长刘强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首先是‘早’,我们早在2015年就已经在展览中明确了‘14年抗战’的理念,这在行业内也算得上比较有前瞻性的。其次是重点突出了党对东北抗日斗争的领导,并单独开辟了一个单元,专题展示中共中央、中共东北党组织与东北抗联的密切联系。第三是展出的文物和史料非常丰富。”
党与东北抗联
“东北烈士纪念馆成立于1948年,70多年来几代人始终致力于收集抗联相关的文物。如今虽然与东北抗联博物馆合署办公,但两馆在展览上仍各有侧重——东北烈士纪念馆以展示抗日烈士为主,东北抗联博物馆则更侧重于通过抗联人物和事件展示十四年东北抗联史。这样一来,能够合理回避内容重复、形式雷同的问题,形成两馆之间相互补充的最佳效果。”
提到西征,绕不开“残酷”二字。
彼时,东北各抗日部队正相继改编为11支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1月,随着中共满洲省委被撤销和斗争形势的新变化,东北抗日联军先后组成三个路军。此后,为了防止被敌人围歼,打通南北联系,开辟新的斗争方向,东北抗联三路大军毅然向西突围,寻求战略转机,踏上东北抗战史上最为艰苦、最为残酷的西征之路。
那是一种怎样的残酷?
是众将士在无钱、无米、无衣、无子弹、无任何准备之下,在敌人的重围、长追、堵击中穿越了小兴安岭;
是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天气中,经常十天半月吃不到粮食,渴了就抓把雪,饿了就吃些树皮、野菜、草根。没有鞋穿,就用破布或麻袋片把脚包起来在雪地上行军,常常是空腹与敌军搏斗;
是在夏季的酷暑里忍受铺天盖地的蚊子、瞎蠓、草爬子和小咬儿,战士们裸露的皮肤被叮得肿起来老高。
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的部分战士
刘文新和李毓卿在编著的《周保中传》中,对东北抗联五军的艰苦生活进行了这样的描述:
第二路军西征部队从1938年集结队伍开始,特别是从牡丹江沿刁翎地区正式踏上征途以后,尤其在楼山镇战斗以后,斗争环境更加残酷,给养也十分困难。有时十几天吃不到粮食就靠战马的马肉充饥,加上战斗中的损失,骑兵也没有了;后来在搞不到粮食的时候,就吃野果、野菜乃至树皮草根等。战士鞋子破了就赤着脚坚持行军、打仗。
特别是入冬以后,在冰天雪地里坚持战斗,为了隐蔽目标,很多时候不敢生火做饭,就吃冻的乃至生的食物,渴了吃雪。西征部队的生活是极端艰苦的。环境是这样的残酷,一路上又一直在敌人的强大兵力包围追击之下进行着顽强的战斗。到同年8月以后,队伍受到严重损失,官兵遭到很大伤亡。第四军军长李延平、副军长王光宇等相继牺牲,第五军也遭受严重损失。
资料图 1938年11月20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西征部队负责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军长李延平在五常县被叛徒杀害。图为李延平牺牲地
已故东北抗联老战士王钧则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
当部队渡过罗心河、伊松河转向西南方向后,就钻进了小兴安岭稠密的原始森林无人区,人马顺着树空儿行军,跋涉在阴雨连绵的七月伏天。人多、马多,踏的荒道泥泞过膝,越是后边的部队陷得越深。由于人马累的汗气味,吸引大长腿蚊子和大瞎蠓遮天盖日地来吸吮人马的鲜血,能把两层单衣叮透,一巴掌打上去,衣服被血染红了一块。马身上驮的米盐等物,腿跋涉没膝深的稀泥,累得满身是汗水,更吸引大个瞎蠓叮咬。后边的人用树缨子抽打前边的马身上的蠓,跑一层,又飞来一层,人们一个跟一个地打前边马身上的大蠓,又加上伏天稠密的原始森林不见太阳,潮气腾腾,喘气非常闷,人马鼻孔都张着很大喘粗气。
东北抗联博物馆场景 抗联被服厂和简易医院
东北抗联所经受的艰苦是难以言尽的,正像抗联战士们所描绘的那样:“天大的房子、地大的炕,火是生命,森林是家乡,野菜野果是食粮。”可就是在这样的残酷条件下,东北抗日联军始终不畏艰险,勇猛顽强,与日伪军不断进行战斗。
在东北抗联博物馆内,西征场景处通过全息成像技术,以《入党》投影还原西征途中抗联战士李敏入党的真实情景;在五道岗伏击战处增设射击体验区,观众通过模拟枪支扫射投影中出现的侵华日军,使观众身临其境,与抗联战士共同消灭日本侵略者。
馆内步入式场景《艰苦的远征》
“其实,抗战的14年每时每刻都是艰苦的,不容放松的,西征只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段经历。”刘强敏作为多年从事东北抗联工作研究的一员,在不断重温历史的过程中也慢慢有了新的感悟:
“一开始我可能更注重烈士的事迹和英雄行为。但后来慢慢发现他们其实和我们一样,也是一个个的普通人,只不过在民族大义面前他们能够舍己为国,奉献自己的生命,所以才更令人钦佩。除此之外,我认为烈士的家属也同样值得人们尊敬。烈士们或是为人子女,或是为人伴侣和父母,他们牺牲后留给家人的是无尽的悲痛与怀念,因此我们曾经举办过烈士家属光荣榜,就是为了能引起社会各界对烈士家属群体给予更广泛的关注和关爱。”
1937年开始,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向东北增兵。
当年日本关东军在东北的兵力为16万,1938年为37万,1939年增至50万,1941年又猛增到76万。不难看出,东北抗日联军不仅使日军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牵制了日军在东北的大批兵力。
敌伪统计资料表明,东北抗日武装1937年出动25487次。1938年后东北抗战处于极端艰苦时期,但仍坚持战斗。1938年出击13100次,1939年出击6547次,1940年出击2667次。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深入发展,沉重地打击了敌人。日伪统治者也不得不承认,1937年的东北是“多事之秋”,1938年抗日活动“更加激烈”。
1940年,东北抗日联军正式与苏联红军确立了相互援助与合作关系,此后抗联相继越过边境线,到苏联境内的南、北野营进行整训。与此同时,朝鲜人民因为同样长时间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压迫,与东北抗日联军拥有共同的“驱逐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目标,1942年8月1日,东北抗日联军在苏境北野营正式组建东北抗联教导旅,因部队主要由中、朝、苏三国人员组成,又称国际旅。全旅共有官兵1000余人,其中苏籍官兵300人左右,抗联官兵700余人。
资料图 1943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野战演习后,部队干部拍摄于北野营
东北抗日联军在苏境整训的同时,仍不断派遣小部队返回东北开展游击活动。据统计,从1941年春到1945年8月,共派遣小部队30余支,累计人数在300名以上。经过小部队的敌情侦察,基本摸清了日军在中苏边境的军事设施和兵力配置情况,对配合苏联红军进军东北,最后战胜日本侵略者,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朝、苏人民为了反对日本侵略者,密切配合,共同战斗,休戚与共,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丰功伟业。以金日成、崔庸健、金策等为代表的朝鲜共产主义者,在14年的艰苦斗争中,一直与东北人民并肩战斗。他们勇猛顽强,不畏艰险,功勋卓著,付出了极大的牺牲,用鲜血凝成了中、朝两国人民牢不可破的战斗友谊。
资料图 金日成、季青、崔贤、安吉等在小部队活动时的合影
1945年8月8日,苏联正式对日宣战。随着朱德总司令一连发出七道大反攻的命令,东北教导旅指战员群情振奋,纷纷行动起来。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日伪政府随之垮台。
9月2日,日本侵略者在投降书上签字。
9月3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我们,做到了。
在14年的中国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部队共有91.4万余人战死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其中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共伤亡、被俘、失踪58万余人,东北义勇军和东北抗日联军伤亡33万余人。
中国抗战的胜利是以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代价的,而东北人民14年如一日的奋力反抗同样是建立在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之中的。
那是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是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是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那是——东北抗联精神。
黑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哲学学院、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柴文华曾在文章中写道:“由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构成的‘四大精神’虽然产生于龙江黑土,属于地域精神,但同时也是具有超地域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优秀精神。特别是‘四大精神’中的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精神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
铭记历史并非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从苦难中汲取智慧,从耻辱中迸发力量,奋发前行。
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是东北抗日军民留给后人的无可比拟的宝贵财富。77年时光荏苒,作为生活在这片黑土地上的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将东北抗联精神发扬光大。
通过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进一步激发东北人民的创造活力,营造文明的社会风气,并塑造培养新一代合格人才。让东北抗联精神,成为鼓舞和激励东北人民发愤图强、开拓进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勿忘国殇,吾辈自强。
部分文献资料来源:
◆《东北抗联精神》--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
◆《龙江“四大精神”内涵的基点》--柴文华
◆《中国抗日战争论纲》--刘庭华
注:文章内除资料图皆为受访对象提供
,关键词: 抗联的历史(抗联从此过14年白山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