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吴夏璠 记者 周丰 实习生 田甜

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

处暑七夕好日相连,天上是织女剥开云雾在鹊桥与牛郎的浪漫相会。人间是初秋已来,暑气消散,女儿们纷纷手持梭子,出门乞巧。当梭子在月光下投射出清晰的影子时,便寓意着美好的未来。


(资料图片)

一把小小的梭子,不仅在这特殊的日子里被给予了美好的祝愿,也穿针引线般的,将我们牵引进了这座以梭子为主题的乡村博物馆——传梭博物馆。

01

这是一个有“传梭”的博物馆

图:传梭天地城乡联动综合体

图:传梭天地城乡联动综合体

传梭博物馆位于百丈镇溪口村,是国内唯一一个以纺梭为主题的乡村博物馆。1500平方米的展馆内,收藏展示的是馆长郑芬兰于20年的寻梭旅程中,在各地寻访所得的梭子共23000余件。

郑芬兰是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窈川乡人,也是土布纺织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从小跟着母亲学习土布纺织技艺的她,长大后便带着这份手艺来到杭州创业,创建“小巷三寻”品牌,并于2019年起在溪口村筹办博物馆,由此也打开了当地妇女致富谋生的新思路。

传梭博物馆所在的这座建筑前身,本是当地的一座废弃厂房,经由郑芬兰的改造,变成为了一座承载着满满故事和记忆的空间。

“____如梭,一往无前”,走进传梭博物馆,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行引发无数来访者思考的填空题。而组成这行文字的数字“一”,便是郑芬兰开启收藏之旅的第一把“初心之梭”。

2002年,郑芬兰在贵州马岭河峡谷徒步,住在一位布依族奶奶的家里,晚上准备上阁楼睡觉时,她一转身看到布依族奶奶在昏暗的油灯下织布,瞬间勾起了童年记忆。她询问老奶奶是否可以将这把梭送予她,第一次的恳求遭到了拒绝。执着的郑芬兰便放弃徒步,在老奶奶家中住了四天,最后将奶奶打动,将她的“嫁妆梭”送给了郑芬兰,并希望她能够传承织布的技艺。

郑芬兰没有辜负奶奶的期望,从遇见第一把布依族梭开始,她的寻梭路途就从未停止。

传梭博物馆共分五个展陈部分,分别为梭影共见、岁月如梭、小梭大美、梭之律动、梭梭不息。展馆的每个部分,都可见展陈的精心之处,山水画镜、如意算盘、心跳之墙、希望之门……通过各种创新陈列的方式,将梭子装饰成了一处处艺术装置,构建了一个个可观、可赏、可打卡的美学空间。

在展陈的第一部分“梭影共见”中,我们见到了郑芬兰口中那最具代表性的11把梭子。每一把梭子背后,都承载着一个梭主人的手艺故事和手工艺在地活化运用的成功案例。

“来到云南怒江水水沟头寨村时,我们发现这项传统手工艺在这里几乎失传。”在一把编号为5的“智慧之梭”展柜前,郑芬兰为我们生动详细讲述了她和“三百妞”的故事。

“当时只有一位年已74岁的少数民族老人‘八四妹’和她的儿媳妇‘三百妞’,正在院子里织火麻。两根毛竹棍支起一个老底子织布机,‘八四妹’光着脚,上面沾着泥巴,‘三百妞’的鞋头破洞,脚趾还露在外面。”

图为5号“智慧之梭”

郑芬兰告诉我们,为了保护火麻编制这项传统手艺,她曾带着设计师和产品团队的志愿者,前后13次重访此处进寨问梭,并最终以“三百妞”建立品牌,运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渠道进行旅游产品众筹,建立了非遗产品工坊,让傈僳族传统火麻纺织技术实现了活化运用。

02

传承手工艺,“传梭”希望

除了梭子展陈外,传梭博物馆中还有一处十分特殊的空间。

穿过一道“希望之门”,便来到了这个联动展示了常山木龙榨、云南坡芽歌书、百丈竹编等来自各个“手工村落”的集成空间。

整个空间中最为显眼的,便是这台来自常山古法榨油村落对坞村的木龙榨油机。而这台木榨油,便是常山“村上酒舍”民宿的运营者余家富赠予的。在郑芬兰的邀约下,余家富不仅来到余杭百丈与郑芬兰共同设计了此处空间。还将榨油机搬进了传梭博物馆,希望榨油机与梭能见证双方对传统文化的共同传承,同时也是对家乡手工艺的一种唤醒。

集成空间中,还有一处比较特殊的展厅——“魔豆妈妈”手工艺展厅。

在2018年时,郑芬兰组建的小巷三寻团队,成为了阿里巴巴年度公益合作伙伴,将全国第一个手工艺创业孵化基地落在这里。

传梭博物馆作为“魔豆妈妈”(由中国红十字会和阿里巴巴联合发起的“魔豆妈妈”公益项目,旨在为困难女性提供就业培训,搭建就业桥梁)百丈手工艺产品中心,来自各个手工村落的“魔豆妈妈”们将她们做的手工艺产品在此空间中寄售。

至此,传梭博物馆不仅仅再是一处梭展陈空间,更是一处串联起城市与乡村,承载着文化传承,搭载着活化希望的乡村博物馆。

传梭博物馆

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

参观:提前至传梭博物馆公众号预约

电话:18358593759 傅梦帆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