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热潮渐退,号称“零食第一股”的三只松鼠以全渠道10.49亿的销售额在双十一休闲零食大战中摘得桂冠,然而其不久前公布的三季报却显示,三只松鼠第三季度的净利润下滑超过50%,净利润腰斩的背后究竟是何原因?
称政府补助减少是主因
10月30日,三只松鼠发布了三季度报,报告显示,三只松鼠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67.1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7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4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36%。
乍一看去,如此成绩颇为喜人,然而同样根据报告,其第三季度单季营业收入为22.03亿元,同比增长53.24%;单季净利润为2921.00万元,同比下滑50.95%,无疑令人大跌眼镜。
事出并非偶然,三只松鼠在三季度业绩预告中就曾预测第三季度净利润将与同期相比下降5成左右,并予以解释称,2019年第三季度经营业绩较去年同比减少,主要为今年较去年同期政府补助减少4,403.53万元。
政府补助减少难道对于这样一个零食业巨头的影响如此之大么?根据招股书数据显示,2016-2018年三只松鼠收到政府补助分别为5333.14万元、2704.03万元和2742.63万元,分别占与当年利润总额的13.27%、6.65%和8.68%。显然,政府补助一直是三只松鼠利润的一大来源,面临着市场诸多压力,三只松鼠对于政府补助具有相当大的依赖性。
过度依赖电商,难抗巨额销售费用
三只松鼠创办于2012年,是中国第一家定位于纯互联网食品品牌的企业,也是当前中国销售规模最大的食品电商企业。定位于互联网食品,自然难以脱离电商,但是三只松鼠对于电商平台已然形成了过度依赖。
同样根据三只松鼠招股书披露的相关数据,2016-2018年度内,“天猫商城”营业收入的占比分别达到47.35%,52.78%,63.69%,尽管三只松鼠表示随着公司收入规模的不断扩大及销售渠道的愈加多元化,其他电商平台和其他销售渠道的占比也在不断提升,但目前看来,三只松鼠线下门店的铺设仍然未成气候。
今年5月证监会发审委员会对上会的三只松鼠做了详细问询,其中就包括“对天猫、京东等第三方平台是否过度依赖”等问题,如今看来三只松鼠仍然未能摆脱质疑。
2016年至2018年,三只松鼠支付给电商公司的平台服务费分别为1.36亿元、1.49亿元、2.4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08%、2.70%和3.55%。今年三季报同样显示,上半年其销售费用高达9.26亿元,同比增加47.52%,同期净利2.66亿元,销售费用是同期净利的3.48倍。第三季度,其销售费用4.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2.25%,是同期净利的16.43倍,并称主要系公司销售规模扩大,推广费用及运输费用增加所致。
诚然,营收仍在增长,但已经逐渐难以满足销售费用的大肆消耗,成为了三只松鼠净利润腰斩另一原因。
代加工难保质量,屡次进入黑榜
三只松鼠自成立之初即采用贴牌+代加工的产品生产模式,将食品生产外包,自己只负责质量检测、分包、储存并发运,在业界内被戏称为“零食搬运工”,代加工在食品行业中的确具有一定优势,例如受产能限制小,得以迅速崛起;净利率高等。
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将生产环节外包同样意味着产品品质良莠不齐,三只松鼠的代工厂规模不一,较多代工厂是中小企业,生产设备,生产规范,品质检测技术都难以保证品质的万无一失,造成了三只松鼠的产品频频出现质量问题。
2016年2月,一款瓜子被检出甜蜜素含量超标;
2016年5月,因在食品中添加药品、生产经营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被罚款。2017年1月,开心果被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检验霉菌超标;
2017年8月,开心果再被国家食药监局抽检出开心果霉菌超标。
2017年10月,安徽省食药监局通报称,三只松鼠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未按规定对采购的食品原料进行检验,被处以5万元行政处罚。更有消费者投诉在其多批次产品中吃出异物,如此种种不胜枚举,一时间公众对于三只松鼠的食品质量深表怀疑。
如今三只松鼠已然身陷危机,同时伴随着良品铺子,百草味等劲敌带来的巨大压力,如何突破瓶颈,摆脱对于政府补贴以及电商平台的依赖,保证产品品质已经成为了三只松鼠亟需解决的问题。
回想三只松鼠艰难的上市之路,未来三只松鼠还将有何坎坷仍是未知数,曾经一波三折,如今前路漫漫。
关键词: 三只松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