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进基层、走进群众,浙江日报11月21日以来推出“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系列报道。第二阶段“进机关”蹲点采访于12月5日告一段落,今日推出记者在全省各地的蹲点调研手记,反映党员干部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实事的具体做法,见证他们的用心付出。
小岛之爱,可抵岁月漫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记者 郑元丹 蹲点地点:岱山大小长涂岛
在岱山结束一周的蹲点,稿子发表后,当地有位朋友给我发了条微信:“大长涂岛那么偏,过去一趟很折腾,你怎么会选那边?”
我回复说:“就是因为折腾,才更要去,更要去看看那边的群众是怎么办事的?办事是否真的方便!”
记者(左)在大长涂岛东剑村便民服务站采访。 拍友 丁启哲 摄
大长涂岛,面积43.27平方公里,一个500余位老人留守的悬水小岛。
这里,有两位90后村干部让我印象深刻。一位是蹲点稿中出现过的服务站综合受理窗口工作人员徐慈意,1991年出生;一位是东剑村便民服务站副站长叶天宇,1993年出生。徐慈意结婚两年多,家安在岱山本岛,她一般是周五下班后回家,周日下午再返回大长涂岛。有次因台风影响没有船,她整整1个月没有回家。
徐慈意在岛上工作已8年,我跟着她一起走访,看着她给老人办理业务,能真切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感情。除了办理各种业务,这些年轻人还会帮老人在网上购物。对老人而言,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
走在寂静的岛上,这些年轻的面孔就像一道道光,照亮这个正在“老去”的小岛。他们与便民服务站的其他5名工作人员一起,对小岛和这里的老人,奉献着自己的爱。
2017年,舟山市创新推出便民服务改革,当时主要采取下放事项、加强基层服务平台建设的方式,让群众实现“办事不出岛”。
以“平台+应用”为模式,舟山开发了“舟到易办”“舟到指南”“舟到地图”“我要咨询”“我要代办”“我要打证明”“我要预约”等7个子场景应用,下沉审批事项,推动政务服务下沉。
政银合作服务模式,也是此次蹲点采访中印象比较深的。今年,舟山130家农商银行营业网点已办理事项30余万件,60岁以上人群办件占比达38%。
为克服偏远海岛交通不便问题,在服务模式上,舟山一直在不断创新。
岛上办事不出岛、人人可享就近办……我想,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想群众所想,解群众所需,那么,我们的小岛、我们的群众怎么会“掉队”呢?
“碳”寻之旅,未来可期
记者 钱关键 叶晓倩 蹲点地点:衢州
在衢州市碳账户体系建设专班蹲点的一周,可谓是一次“碳”寻之旅,所要寻找的答案是: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我国城市低碳转型、绿色发展路径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行。经过一周蹲点,收获的答案是肯定可行。
记者(左)在衢州碳账户数字化应用平台采访。
作为推进区域低碳转型的观察样本,衢州很合适。一方面,衢州是钱塘江发源地,境内生态优良,森林覆盖率达70%,出境水质常年保持Ⅱ类以上;另一方面,衢州又是我省的化工重镇,全市万元GDP碳排放强度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36倍。“一正一反”,考验着衢州的发展智慧。
“要未雨绸缪、抢抓机遇,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双碳’实现路径,努力为中国乃至全球‘双碳’治理提供有效方案、实践样本。”透过多份对上级的汇报材料,可以看出,早在去年,衢州在全国率先探索碳账户体系建设之初,就坚定了探索区域低碳转型的发展路径——
成立碳账户建设专班,制定出台《衢州市碳账户应用场景建设方案》等标准体系,推出碳账户数字化平台,继而在工业、农业、能源、建筑、交通、居民生活和林业碳汇7大领域建立230余万个碳账户。去年12月,衢州市碳账户碳金融获评全省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
碳账户建得好不好,低碳转型路径能否完全走通,关键要看企业、个人“用”的效果如何?通过碳账户用能预算化管理应用,衢州已实现9.3万吨标煤指标从521家高碳企业向630家低碳企业逐步转移的路径;通过“低碳停车”等一系列碳普惠行动,广大居民获得个人碳积分贷款64亿元。最近,衢州正研究对碳账户数据使用规范进行地方立法。
一系列打法扎实绵密,指向未来。对衢州来说,碳账户体系建设不会一蹴而就,但通过持续不断地探索创新,一条区域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已缓缓铺展开来。
尽心尽力,有为有界
记者 陈久忍 蹲点地点:台州市金融办
在台州市金融办蹲点期间,记者发现,银企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依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所在。
台州共有44家银行机构,针对小微企业推出的普惠金融产品,可谓琳琅满目。然而,各银行之间,在普惠金融上的贷款利率,却差距很大,最大的相差1倍以上。由于信息不对称、融资能力不足等,小微企业实际上的融资选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丰富。
记者(左一)跟随台州市融资辅导中心工作人员到小微企业调研。 记者 夏逸凡 摄
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会持续存在,服务小微的金融创新,也永无止境。今年,台州国家级小微金改试验区通过终期评估,正争创小微金融示范区,将小微金改继续推向深入。而构建融资辅导服务体系,就是台州深化小微金改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
梳理台州小微金改的诸多成功经验,除了地方小法人银行的市场化探索外,地方政府的“有为有界”,也让人印象深刻。无论是首创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平台、首创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还是率先探索构建融资辅导服务体系,台州将小微金改工作重点放在建设金融基础设施上,通过政银协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当前,与信保基金一样,台州也成立了融资辅导公司,开展市场化运作。只是与信保基金由银行推送客户信保公司“见贷即保”的方式不同,融资辅导工作主动寻找、培育小微企业,并为它们提供信保担保,无须经过银行筛选“过滤”,有力弥补了其他融资方式存在的盲区和不足。
融资辅导,除了提高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也希望通过合作银行的“鲶鱼效应”,拉低银行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整体贷款利率。当然,融资辅导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要想做出成效做出品牌,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蹲点过程中,记者听到一位刚调任台州不久的某国有银行负责人感慨,台州地方政府在服务小微企业上倾注如此多心力,令他“大开眼界、深受触动”。
这样的服务,谁不感到温暖
记者 苗丽娜 蹲点地点:新昌县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
新昌,一个资源禀赋不足、区位优势不显的山区小县,却留住了30多位外籍高层次人才,创造了“小县城大科技”的全国样板。“军功章”里有新昌县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的一份功劳。
记者(左一)跟随梁晓丽(左二)走访企业,服务人才。
一个小小的窗口,如何成为服务好高端人才的大平台?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蹲点采访数日,感受最深的,是以大队长梁晓丽为代表的“窗口人”用心用情用力的贴心服务。
白天跑企业送服务,晚上加班审核材料,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这样的工作强度,我们跟了一天都大呼“吃不消”,而对梁晓丽而言,早已成为日常。
每个服务细节都做到用心用情。办事大厅内,市民打开“浙里办”APP,点击“我的照片”服务项目,就能根据自己的需求生成不同底色、不同尺寸的证件照片。这就是梁晓丽与新昌县公安局改革办去年以来探索推出的“一照通用”系统。
问及推动这项改革的缘由,梁晓丽坦言,偶然看到群众为了一张照片来回跑很不方便,而他们系统内部也有各种各样操作上的“小烦恼”。既然看到大家都有各自的不方便,何不试着改变它。
医院就医、孩子读书、人才房申请……不同人才的需求点各不相同。梁晓丽说,外籍人才来到新昌,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只有解决各种问题,才能让他们更快融入新昌这个大家庭。
“其实我们就是一个网格点,服务要完善,必须实现‘联网’,工作不是我们一个单位在努力。”梁晓丽在想尽办法帮助外籍人才解决问题时,总能“联网”到“关键”人物。我们看到,梁晓丽的微信好友达到上千人,这样的“交际网”正是她在一次次服务中积累起来的。
一项改革、一句问候、一箱牛奶、一套文具……梁晓丽和队员们服务中的每个细节,在这个冬天分外暖人。
“欢迎你们去法国游玩,我们全家可以当向导”“家乡的咖啡豆,请你们品尝”……在外籍人才一声声的感谢中,我们也找到了新昌为何能创造奇迹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