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据有关方面预计,浙江的新冠感染高峰将在元旦前后进入高位平台期,高峰期将维持一周左右。医疗卫生机构的压力不断增大,医护人员承担工作量和面临的岗位风险也随之骤增,处于新冠救治“风暴中心”的医院情况究竟如何?


(资料图)

今天起,“之江潮”推出特别策划《疫线迎峰》,多路记者蹲点省、县、乡(镇)医院、卫生院等,记录一线医护人员的向险而行。

“快叫抢救团队,赶紧去开医嘱!”

“血压太低了,搏动也很差,血氧含量上不来!”

2022年12月31日晚上10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杭州庆春院区,一场抢救正在紧张进行。

2022年12月31日晚上10点的邵逸夫医院

患者是一位88岁的老人,新冠病毒导致其气管痰液卡壳,有窒息危险!局促的病床前,重症监护室护士、麻醉师、外科医生等7名医护人员轮番上阵,消毒、抽血、插管、上机,一通熟练的操作,老人的生命暂时抢救了回来。然而,情况还是很不乐观,老人需要转入重症监护室(ICU),接受进一步观察和治疗。

元旦假期,记者蹲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这里是杭州庆春院区重症监护室,请随我们零距离观察医护人员的工作日常,关注他们和她们,是如何在这个特殊时期默默扛下所有。

吴银山,永远在奔跑的ICU值班组长

ICU,医院中离死亡最近的科室,最近半个月,这里的气氛更加紧张。毫不夸张地说,这里就是和平年代的前线战场,每一张病床就是一个作战单元,医生、护士,甚至运送氧气瓶和麻醉剂的护工来回穿梭、没有一刻停歇。记者在现场甚至找不到插话访谈的机会,生怕耽误患者治疗。

正在给患者安装导管监测仪器的吴银山医生(图中蓝衣)

“呼吸机,血透机,还有床位,我真的变不出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重症监护室主治医师吴银山告诉记者,最近半个多月来,他们科室遭遇了“至暗时刻”。源源不断送进来的患者,让原本就人手紧张、设备紧张的重症监护室(ICU)雪上加霜。

吴银山是庆春院区重症监护室此时的值班组长,所谓组长就是扮演了整个科室中枢神经、大脑的角色。患者一旦出现危重情况,何时介入、如何治疗,他就是那个作决策的“指挥官”。

吴银山告诉记者,截至1月1日22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重症监护室(ICU)共收有185名患者,是去年同期的将近2倍。然而,科室医生却只有30来位,平均1个值班医生要负责10名患者,压力山大。不仅人员配备吃紧,呼吸机、血透机、监护仪等重症监护室的医疗设备也一度非常有限。

“有时候自己都哭了,一下子进来十几个新冠伴重症病人,到底先救哪一个,就像很多不会游泳的人落水了,你先去救哪一个?”1985年出生的吴银山,医院重症监护室的中坚力量、骨干医生。然而,经历过无数生与死场面的他,这段时间面对如潮水一般涌进来的重症患者,内心承受着从未有过的巨大压力。

实在是分身乏术。还没跟记者聊上几句,吴银山就从医院1号楼4楼重症监护室,小跑去了另外一个病区:医院6号楼9楼重症监护室。面对出现突发情况的患者,吴银山第一时间作抉择、下指令。“碳酸氢钠250毫升,葡萄糖酸钙40毫升,肾上腺素,静脉注射!”病人渐渐平稳了下来。

记者估摸了一下,从医院1号楼4楼到6号楼9楼,这一路上上下下至少有300米路,然而像吴银山这样的重症监护室值班医生组长,每天要往返奔赴两个病区,随时为出现危险的病人把脉问诊,当机立断给出治疗意见。迟上几秒,后果便不堪设想。

仇秀敏,超负荷工作的护理组长

一边是陡增的就诊压力,一边又是骤降的医护力量。“我们庆春院区重症监护室一百来号护士,有八九十个都新冠阳性了,实在坚持不住只能回家休息,只要能坚持的都在岗。”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护理组长仇秀敏坦言。

记者了解到,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至今,邵逸夫医院重症监护室的医护人员感染率超过90%。如今,最初感染病毒的医护人员几乎全员归队,继续奋战在救死扶伤一线。

如果说医生是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那么护士就是守护生命的白衣天使。配药、打针、穿孔,甚至操作各台精密仪器,这些都是护士的分内之事。一个主治医师的周围,一定围着2-3个训练有素的护士,医生负责“顶层设计”,护士负责“基础建设”,只有团队作战、生命才能最大程度得到挽救。

正在准备手术药剂的护理人员

仇秀敏告诉记者,这段时间以来,科室接治的患者80%以上都是新冠重症患者,且大部分都是患有糖尿病、肾衰竭、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记者在护士站登记的电脑显示荧屏上发现,一眼望过去大部分病人都是80、90岁的高龄患者。

“诸多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对于老年人来说,确实是致命的。我们现在参与抢救的老年病人,大概率是由于新冠病毒伴基础疾病恶化和呼吸衰竭。”仇秀敏说。

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基础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体能素质。记者在医院6号楼9楼重症监护室的护士站看到:一个护士的目光和视线经常要在好几个屏幕间频繁跳转,除了患者房间的监控视频外,还得时刻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指标。许多护士还要时不时地帮助患者“翻身”,进行俯卧位通气,因为趴着更有利于新冠重症患者较好地呼吸。

实时监测患者病情指标的显示屏

“真的很累,有时候不得不白加黑,24小时工作,脑海里确实会闪过到底为了什么的念头。”作为重症监护室的骨干力量,吴银山和仇秀敏经常会超负荷工作,顾不上家人、更顾不上自己。不像有的职业,忙完这一阵,可以喘口气、歇歇脚。作为医生来说,只要一天在岗,面对的就是无数鲜活的生命,肩膀上扛起的是无数家庭的希望。

“有时候想想还是值得的,2022年的最后几个小时,我照看的一位病人撤掉了ECMO,这就是对我工作的最大肯定,2023年就是一个美好的开始了。”仇秀敏说。

白加黑,日复一日接力守护的两个团队

前不久,浙江发布通知进一步落实激励保障政策,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关心关爱记者了解到,为了缓解重症监护室的就诊压力,浙大邵逸夫医院从各科室抽调了精干力量,支援ICU。不仅如此,医院还临时采购了设备、开设新楼层,最大程度保证医院重症监护室的正常运行。

目前,浙大邵逸夫医院两院区规划ICU床位137张,可转化ICU床位162张,现在已经转化78张,还有余量84张,医院将根据危重病人的收治情况进一步增加可转化ICU床位数。全院医护人员4025人,除了因病不能到岗人员,近97%的医护人员坚守岗位。

2022年12月31日下午5点,记者再次跟着吴银山医生的脚步,穿过邵逸夫医院杭州庆春院区空中连廊,从1号楼赶赴6号楼。这一次,是交班。

正在对接工作的吴医生和苏医生团队

据院办介绍,邵逸夫医院重症监护室每天24小时两班倒,分别是白班和夜班,白班为每天上午8点至下午5点,夜班则是下午5点,通宵至次日8点,如此往复。这一次,吴医生的白班团队与苏医生的夜班团队,相约在6号楼9楼重症监护室交班。

在6号楼9楼的重症监护室,除了同样担任值班组长的苏医生外,记者看到了许多年轻的医护人员面孔,90后是他们共同的标签,最年轻的只有24岁。呼吸内科、心外科、麻醉科、泌尿科……他们来自医院不同的科室,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尽自己最大努力,挽救重症监护室的100多条生命。

“病人痰还是比较粘稠,早上血氧饱和度还可以,下午又掉下去了。”

“有没有阻力,如果是这样,就要往外面弹一下,比较好疏通。”

白班和夜班交班现场

吴银山和苏医生像家长一样,带着晚班团队的年轻人们,一间一间病房巡逻看诊,十几双眼睛目不转睛盯着病人,十几对耳朵全神贯注听着病情介绍,十几只身经百战的手快速地做着笔记,生怕漏掉一个患者细节。在吴医生的注视下,1998年出生的医生小张顺利地完成了患者血透穿孔流程。在这里,24岁的年轻人照看84岁的老人是常态,在这里,你能感到生命的守护和传承,在这里,你更能感到人间温暖和关怀。

“重症监护室(ICU)就像一个平台,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科室,但是没有一个人是躺平的,只有全身心地面对患者,拧成一股绳,用团队的力量去救治病人,这才是ICU设置的初衷。”吴银山说。

为什么这么能吃苦?为什么这么能作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重症监护室(ICU)常务副主任郭丰告诉记者,他们这支队伍3年以来走南闯北、历经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役,湖北、内蒙古、北京、上海、海南,他们一直是医院派到浙江援助外地抗疫医疗队的尖兵连、排头兵,这一次他们依然敢打必胜。

医院新开的新冠重症监护室迅速投入使用

“快叫抢救团队,赶紧去开医嘱!”

2022年12月31日晚上12点,苏医生的团队再次奔赴各张抢救病床……

关键词: 医护人员 邵逸夫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